今天:

党群工作

纪检监察 纪检监察
统战群团 统战群团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> 纪检监察 -> 纪检监察

家风故事7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-俭以养德

2023-12-11

公元234年,深秋,风冷。  

一代名臣诸葛亮已经走到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刻。  

临别之际,他留给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,将自己的遗训写入其中。家书不长,不到百字,并没有谈到关于治国理政或是行军打仗一类的“大事”,而是在谆谆教导儿子诸葛瞻如何做一个君子。  

传承家风的君子。  

俭以养德就出自这封家书的开头一句,可见在诸葛亮的家风中,这一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  

这种家风也并非诸葛亮一人所创,他其实也是一个传承者,诸葛家族家风的传承者。  

诸葛亮并非如曹操所言——是一个“山野村夫”,而是山东一带名门望族的官宦子弟。这个家族从第一位做大官的祖先开始算起,到诸葛亮出生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,族中世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。  

此家家风历来严谨刚正,如先祖诸葛丰,曾在西汉末年做到司隶校尉一职,手握相当于京城警备司令兼省长的大权。当时朝政腐败,贪官污吏横行,若诸葛丰愿意,也大可以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一些好处,但他却“反其道而行之”,忠于职守,严厉打击奸佞,甚至不惜因此得罪皇帝。虽然诸葛丰最终被昏聩皇帝贬为庶人,却因高尚品行留名于青史。而其高尚品行的养成,必然也离不开“俭以养德”这四个字,贪污腐败之徒,可不会这样做官。  

到诸葛亮出生之时,西汉末年已经变成了东汉末年。那又是一个昏昏暗世,邪风盛行,军阀忙着争抢地盘,官员忙着搜刮民财,豪强忙着招兵买马,图谋不轨。诸葛家在干什么呢?还是一如既往。严守家风的他们,并未为一己私利、一族私利,去做种种罪恶的勾当。在夫人早早病亡之后,诸葛亮的父亲也随之而去,留下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三儿两女,孤悬于世。幸亏有一位同族的叔父诸葛玄,也是一位高洁之士,赶来相助,将这些孩子带去抚养。  

后来到了南方荆州地区,在这片一度远离战火的“世外桃源”,诸葛亮选择的生活是在乡下耕读,也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。那是一种相当清苦的生活,大鱼大肉之类的食物就不要想了,更别说饮酒作乐。但就是在这种清苦中,诸葛亮进一步领悟到了俭以养德的真谛,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:匡扶天下。  

二十七岁之时,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,诸葛亮出山,开始了另一段二十七年的人生,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。他曾以丞相身份,操持蜀汉军政大权十余年。权位的重量,在同时代的许多人看来,就是金银财宝、锦衣玉食的重量,但在诸葛亮那里,则是等同于责任的重量。  

因为他始终不忘俭以养德。  作为蜀汉政权事实上的负责人,他得到的赏赐和俸禄是相当惊人的。刘备就曾一次性赏赐他五百斤黄金,而在给友人的书信中,他也曾透露,自己所得赏赐已经超过“百亿钱”。  与这种巨额收入形成巨大反差的是,诸葛亮和他的家人却节俭得令人难以置信。在死前写给蜀后主刘禅的书信中,诸葛亮公开了自己的财产:桑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。除此之外,别无余财。  

看似不少,其实不多,因为诸葛亮一家老小,上上下下至少也有几十上百口。如此多的家人,要依靠这一点生产资料为生,恐怕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。那也正是诸葛亮所定下的标准。他坦言,诸葛家的人,“穷”到连一身多余的衣服都没有。他更强调,不允许在自己死后丢弃节俭之道,要继续保持别无余财的状态。  

这并非刻薄,而是智慧,家风中的智慧。  

蜀汉乃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势力,作为灵魂人物的诸葛亮,深知治国之道首重节俭,如此才能集中资源,支撑北伐壮举,这也是他的施政方针之一。既然举国上下厉行节俭,丞相家又怎么可以例外?诸葛家绝不允许有这样的例外,诸葛亮更不会允许,但他难保在自己死后,会有哪个不肖子孙经受不住诱惑,败坏家风。  

所以,他才会于离世前向君王和儿子同时强调俭以养德的重要性。  子孙并未辜负他的遗训。 

儿子诸葛瞻,虽然在军政才能上的表现不如人意,却在个人品行上一如其父。十七岁就成为皇家驸马的他,并未贪图荣华富贵、堕落了心性,并最终在蜀汉危亡之际,率军死战,为国捐躯。  

孙子诸葛尚,文武双全,随父亲一同战死沙场,年不到二十。  家风不堕。  

受到这种家风熏陶感染的,又何止诸葛一家?当时蜀汉的官员,大多都是俭以养德的典范。如在诸葛亮之后执掌军权的姜维,治家即是“清素节约",家无余财,更无声色犬马一类的享受。而诸葛亮内政上的搭档董和,向来都是布衣素食,对家人要求严格,他还将此作为施政纲领之一,在蜀国大兴节俭之风,死后家中存粮还不到三斤。    ——转自廉洁大庆


版权所有:大庆交通建设投资开发(集团)有限公司   单位地址:中国.黑龙江.大庆
技术支持:创途科技   备案号:黑ICP备2022006044号-1